首先,大家应该知道【向右曝光】吧?
简单描述就是:拍的时候拍亮一点,后期压回正常,这样画面因为曝光充足,所以噪点表现会更好
好,那么如果我们再想象一个相反的概念【向左曝光】
也就是拍的时候刻意的,比正常曝光欠曝几档,防止高光被切掉,这个平面摄影是拍RAW照片的话,应该比较体会。
OK,如果你理解以上2句话,那么你对EI的理解可谓是只差一层窗户纸了。
在使用EI模式拍摄时,ISO会被锁定在原生ISO上(800/12800),这样可以确保摄影机能记录最佳的动态范围。
EI的拍摄方式其实就是在你的取景画面上帮你模拟出,你原本【向右曝光】或者【向左曝光】后,“后期调回正常曝光”的步骤,被前置并且模拟给你看了。
相同ISO下,不同的EI模拟的曝光效果
再通俗一点,就是机内每一级EI值,其实都是一个包含了【欠曝拉回】和【过曝拉回】修正的LUTs,帮助你在前期拍摄时候就看到最终的效果,是一个“曝光模拟”的参考。
那么,为什么【向右曝光】和【向左曝光】会影响动态范围的分布呢?其实道理很简单。
当你【向右曝光】的时候,是不是暗部变的纯净了?但是高光可能会被压缩,甚至有高光裁切的风险。
注意看镜子周围灯带的高光部分被裁切
当你【向左曝光】的时候,是不是高光就被?;ち??不存在裁切和压缩的问题,但是暗部却可能因为曝光不足而出现噪点。
注意看镜子周围灯带的高光被保留
“高光的裁切/压缩”和“暗部噪点的激增”其实都是“有效的动态范围”减少的表现,是你调整曝光指数(EI)之后动态范围分布被改变的结果。
动态范围分布图
最后我们把【向右曝光】和【向左曝光】带入到EI里,其实就对应的是
【向右曝光】≈ 较低的EI(比如 ISO 800 使用 EI 200)
【向左曝光】≈ 较高的EI(比如 ISO 800 使用 EI 3200)
那么当我们遇到环境是高调布光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使用较高的EI,来获得更多的高光层次(更漂亮柔和的高光)。而遇到低调布光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使用较低的EI,来获得更多的暗部层次(更纯净的暗部、更少的噪点)。
拍摄的时候,你只需要参考画面的明暗构成,决定好画面应该使用的EI值,“正常曝光”即可,因为机内已经把“曝光模拟”修正的效果做好了,并直接呈现在你的屏幕上了。
EI 32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