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,包含了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。前期的拍摄技术很多摄影师比较接近,勤奋好学的爱好者短时间内在技术层面可以有显著提高。
“攻克技术之后,瓶颈期是困扰很多摄影师的问题,如何突破,最大的难点来自于如何提升画面的艺术感,困惑于缺乏美学思路。”
画面艺术感不是用某种单一技术可以实现的,它包含了多个层面的感觉。既可以是多个物体的层次感和空间感,也可以是单个主体的立体感和质感,还可以是表现氛围的梦幻感和深沉感,以及表达情绪的细腻感和故事感。这些画面感觉共同打造出作品的高级艺术感。
和大多数摄影师一样,艺术的领域中笔者也仍在摸索和学习的道路上,这是一生都要不断学习进修的课题。这篇文章的选题算是个自我挑战,这不是某个专题的教程而是一个高深甚至抽象的话题,笔者只能抛砖引玉,分享一孔之见。
审美高于技术
艺术层次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没有捷径,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。每一点进步都需要持续的努力来获取, 艺术造诣的台阶无止境。提升画面艺术感最终会归结到审美这个问题上来。
在摄影这个领域,审美是大于技术的。拥有高级的审美能力,才真正知道自己喜欢的方向,不会随波逐流,能够坚定地朝着自己想要的风格去努力。当然拥有扎实的基本功也是必须的,用技术去实现想法。
任何与艺术相关联的领域里,审美都是不可低估的因素和能力。例如歌唱比赛中,评委对原创歌手说你的审美在线,这无疑已是超越技术层面的肯定和赞美。
就拿构图来说,来源于审美的积累,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摄影功底,审美力会带你打破条框去创新,去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角度和精妙光影。 对色彩的掌控到位,多一分过度少一分平庸的和谐完美画面,也是基于强大的审美功力。
审美的层次
大众审美其实是无个人审美的阶段,主体缺乏个性,眼界尚不够开阔,以时尚为美,容易跟风从众。
美与不美都是很个人化的评价标准,而这个标准与你的成长环境、知识结构以及人生经历都有关系。虽然审美眼光每个人的天分不同,但是审美层次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达到一定的高度。
审美水平决定了你对作品最终结果的预设。在学习摄影的生涯中,最初是技术,当你拥有成熟的技术和高端器材,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和光线条件, 拍出的照片还是和高手有明显差距?又或者拍到非常近似的照片,经过大师的后期处理,画面呈现出非常高级的氛围感,而你的照片或光色平淡或色彩俗艳?这时候审美对摄影的影响就很明显了。根本问题还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,审美力跟不上技术。
摄影的格局
所有与艺术有关的领域,当你到达一定高度,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脱离大众审美。而大众审美构成了金字塔底座,在盛行粉丝经济的商业社会,流量会带来经济上的利益,大众审美的影响力不可低估。这时候必须有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理念,用影像去呈现自己心中的画面,而不是去判断和迎合观看者喜欢什么。
开拓美学视野
审美能力是和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,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。
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,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,逐步锻炼和培养。 网络时代可以在各大摄影平台看到大师级的作品,欣赏之余也要好好思考作者的视角有什么特别之处,借鉴用光技巧,参考后期润色思路,进而将这些技能储备在自己的摄影体系中,激发出美学思路的活力,从而最终形成个性化的鲜明风格。
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,不要将自己局限于摄影领域,涉猎各种艺术类别,开拓跨界美学视野,会帮助唤醒美学潜质。
除了学习摄影佳作,参观艺术馆,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是最直接的方式,看多了,艺术鉴赏力自然会提高。 多看艺术领域的书籍,好的电影、音乐、雕塑 ,都会帮助扩大视野,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。